在日本文化裡,少不了大屠殺。近年至少有兩齣日本電影有關這主題,不過屠殺的是自己日本人。
今天是南京大屠殺七十週年紀念日,電台報章都在談論,北美甚至安排聽証會,作頭版新聞報導。前兩年因為官式訪問,到過南京參觀中山陵。因為是平日,只有訪問團數人,沒甚麼遊客,頗為清靜,走上幾百級石階,看到一個巨形銅鼎,有日軍炮火的痕跡。正在懷古之際,忽然聽到四面八方來防空警報,「嗚嗚」作響,活像時光倒流到戰火年代,頓時有一刻驚惶,可知當年境況。原來那天剛巧是南京大屠殺紀念日,當地每年這天都響警報作紀念。據一些老人家說,經歷過轟炸和防空警報,死裡逃生,以後即使聽見打雷也會心寒。可知經歷大屠殺的受害者心靈創傷多大。
南京大屠殺是上世紀最原始殘暴的一場血洗劫。近年則經常爭拗死亡數字。據耶魯大學著名漢學家史景遷教授研究,當時數日內有六萬二千人死亡,該期間當地被殺平民數目達十萬人,另中國官方數字統計,此後數月內被殺人數增至三十萬。
跟進下去,就如追債情況,欠債者往往諸多藉口,說沒欠那麼多之類,而債主亦毋須執拗「此人某日欠債多少」,總之追討全數。日本侵華期間,中國被殺人數達二千萬。二戰期間,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二百萬,近年仍有人質疑數目,及後被刑事檢控及判刑,這顯示了猶太人對尊嚴的堅持,值得參考。
Thursday, December 13, 2007
Wednesday, November 14, 2007
一切從哲學開始
哲學領域如此浩瀚,任誰在裡面,都只是謙卑而平等的一份子。
《蘇菲的世界》深出淺地簡介從先蘇期的希臘直到尚-保羅•沙特時代的哲學發展,是本非常淺白的哲學簡史,等到再看Will Durant的《哲學的故事》 (The Story of Philosophy),才算真正踏進了門檻。哲學對於入門者有如空中花園,奇幻瑰麗,也意猶未盡。
凡是哲學,到了終極,就只剩一個尋根的目的,繼而進入了宗教。即使無神論,在哲學上也配稱為一種信仰。因此各家各說,數千年來,有傾向於「創世論」者,也有傾向於「無神論」者。假如康德、叔本華、史賓諾莎的學說較接近創世論,則尼釆、笛卡兒似乎更傾向無神論。
天文物理學家霍金在他的著作《果殼裡的宇宙》說,現代科學的步伐走得太快,哲學走得太慢, 結果人類只能了解宇宙如何創生,而不能了解宇宙為何創生。
《蘇菲的世界》深出淺地簡介從先蘇期的希臘直到尚-保羅•沙特時代的哲學發展,是本非常淺白的哲學簡史,等到再看Will Durant的《哲學的故事》 (The Story of Philosophy),才算真正踏進了門檻。哲學對於入門者有如空中花園,奇幻瑰麗,也意猶未盡。
凡是哲學,到了終極,就只剩一個尋根的目的,繼而進入了宗教。即使無神論,在哲學上也配稱為一種信仰。因此各家各說,數千年來,有傾向於「創世論」者,也有傾向於「無神論」者。假如康德、叔本華、史賓諾莎的學說較接近創世論,則尼釆、笛卡兒似乎更傾向無神論。
天文物理學家霍金在他的著作《果殼裡的宇宙》說,現代科學的步伐走得太快,哲學走得太慢, 結果人類只能了解宇宙如何創生,而不能了解宇宙為何創生。
Friday, May 4, 2007
「五四運動」與遊行文化
日前的法國總統大選引發連串示威暴動。五月初,澳門首次出現遊行釀成衝突事件,引起各界關注。八十多年前的著名「五四運動」亦剛巧發生在同一月份。
「五四運動」在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發生,是北京學生為了反對日本在「巴黎和會」上,向中國提出接收德國在山東省的利益,同時亦為中國反對日本提出「二十一條」要求最後通牒的四週年紀念日。
「五四運動」至今八十八年,中國已在政治、外交及文化上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公眾對這段歷史大多已經模糊,更未有深究當日遊行的情況和演變成衝突的前因後果。
參與「五四運動」的除了北京大學外,還有十三所學校,包括當時首間法政大學「法政專門學校」,該校的學生領袖在組織遊行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,部份更是中國第一代的法律精英。遊行前一晚,各校代表亦在法政專門學校集會,商討翌日遊行辦法。
據當時的報章《晨報》所述,參加遊行的學生約三、四千人,當中有温和派亦有激進派。就各學生代表的公開講話,可以更了解和比較當時的局面。北大學生代表在遊行集會前,由於正與前來說項的教育部代表理論,所以耽擱了時間。當時其他遊行隊伍已在天安門前集合,由法政專門的學生代表向負責遊行秩序的步軍統領對話,而步軍統領李長泰關注的是不要引起國際糾紛,學生代表於是向他表示:
「等大家到齊,我們便要遊行,叫國民也知道有這種事體,遊行後再到東交民巷英、美、法、意各國使館提出說帖(請願信),表示我們的意思。完後還要回到這裡,開會商議善後辦法。」又說:「我們今天到公使館是表現愛國的意思,一切行動定要謹慎,老前輩可以放心的。」
以上表述,顯然是各校前一晚在法政專門學校開會商議的結果和訴求,態度比較理性温和。當北大學生代表到埗後,亦發表了類似講話,其中胡適的高足羅家倫強調「日本在萬國和會上要吞併青島,就是破壞中國的領土!中國就亡了!所以我們學界今天到各公使館去要求各國出來維持公理,務望全國工商各界一律起來設法開國民大會,外爭主權,內除國賊。中國存亡,就此一舉了!……」
但另有北大學生許德珩,則發表更激烈的言詞:「……至有甘心賣國,肆意通姦者,則最後之對付,手槍炸彈是賴矣。危機一發,幸共圖之!」
遊行隊伍在公使館門外提交說帖,由於是星期日,只能轉交。而學生試圖走向一街之隔的日本使館時受到阻攔,被困於東交民巷,氣憤之下,轉往親日的交通總長曹汝霖官宅,並發生放火事件,事後學生只說是曹自己放火以求脫身,直至近年,事件才被証實當日是學生放火。多位參與「五四運動」的學生領袖在他們的回憶錄中指出,是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代表匡互生放火,而匡本人一直未有承認,只說「學生放火是以洩一時的忿怒」。事件不但顯示了當日的政治時局,還揭露出學生代表的品行和承擔問題。
據北京大學學者陳平原指出,「弄清是誰先喊直奔曹宅」的口號己不太可能。在火燒曹宅後,被捕學生三十二人,當中二十人為北大學生,其他院校各有少數。據遊行人數顯示,北大有三千多人,法政專門有七百至九百人,其餘各有數百,而被捕學生數字亦應與此比例相符,但當日卻未有法政專門的學生被捕。就以上演講對話和行動方面,可進一步推斷,法政專門的學生在整個遊行中表現較有組織,亦較為理性,部份甚至未有參與曹宅的衝突事件,否則不可能沒有人被捕。
「五四運動」後,多間專門學校學生發起罷課,三名「親日派」官員被罷免。另外,當時的北洋政府政策相對地開放,事後部份學運領袖仍受政府資助出洋留學。法政專門的學生在留學後返國,有的成為法官、外交官、文化學者,而北大學生亦有成為著名文人、史學家等。
其實一場學運或遊行,過程和結果正反映着國人的文明程度,「和平示威」並非必然。歷年來,無論遊行或是學運,似乎都無可避免會釀成衝突。然而,本港年前的「七‧一遊行」,五十萬港人充份表現了「和平示威」和法治精神,與當年「五四」遊行的法政專門學校學生不謀而合。「五四」至今,從歷史得知,中國一個世紀前,已有學運精英率先了解到文明和法治。
「五四運動」在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發生,是北京學生為了反對日本在「巴黎和會」上,向中國提出接收德國在山東省的利益,同時亦為中國反對日本提出「二十一條」要求最後通牒的四週年紀念日。
「五四運動」至今八十八年,中國已在政治、外交及文化上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公眾對這段歷史大多已經模糊,更未有深究當日遊行的情況和演變成衝突的前因後果。
參與「五四運動」的除了北京大學外,還有十三所學校,包括當時首間法政大學「法政專門學校」,該校的學生領袖在組織遊行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,部份更是中國第一代的法律精英。遊行前一晚,各校代表亦在法政專門學校集會,商討翌日遊行辦法。
據當時的報章《晨報》所述,參加遊行的學生約三、四千人,當中有温和派亦有激進派。就各學生代表的公開講話,可以更了解和比較當時的局面。北大學生代表在遊行集會前,由於正與前來說項的教育部代表理論,所以耽擱了時間。當時其他遊行隊伍已在天安門前集合,由法政專門的學生代表向負責遊行秩序的步軍統領對話,而步軍統領李長泰關注的是不要引起國際糾紛,學生代表於是向他表示:
「等大家到齊,我們便要遊行,叫國民也知道有這種事體,遊行後再到東交民巷英、美、法、意各國使館提出說帖(請願信),表示我們的意思。完後還要回到這裡,開會商議善後辦法。」又說:「我們今天到公使館是表現愛國的意思,一切行動定要謹慎,老前輩可以放心的。」
以上表述,顯然是各校前一晚在法政專門學校開會商議的結果和訴求,態度比較理性温和。當北大學生代表到埗後,亦發表了類似講話,其中胡適的高足羅家倫強調「日本在萬國和會上要吞併青島,就是破壞中國的領土!中國就亡了!所以我們學界今天到各公使館去要求各國出來維持公理,務望全國工商各界一律起來設法開國民大會,外爭主權,內除國賊。中國存亡,就此一舉了!……」
但另有北大學生許德珩,則發表更激烈的言詞:「……至有甘心賣國,肆意通姦者,則最後之對付,手槍炸彈是賴矣。危機一發,幸共圖之!」
遊行隊伍在公使館門外提交說帖,由於是星期日,只能轉交。而學生試圖走向一街之隔的日本使館時受到阻攔,被困於東交民巷,氣憤之下,轉往親日的交通總長曹汝霖官宅,並發生放火事件,事後學生只說是曹自己放火以求脫身,直至近年,事件才被証實當日是學生放火。多位參與「五四運動」的學生領袖在他們的回憶錄中指出,是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代表匡互生放火,而匡本人一直未有承認,只說「學生放火是以洩一時的忿怒」。事件不但顯示了當日的政治時局,還揭露出學生代表的品行和承擔問題。
據北京大學學者陳平原指出,「弄清是誰先喊直奔曹宅」的口號己不太可能。在火燒曹宅後,被捕學生三十二人,當中二十人為北大學生,其他院校各有少數。據遊行人數顯示,北大有三千多人,法政專門有七百至九百人,其餘各有數百,而被捕學生數字亦應與此比例相符,但當日卻未有法政專門的學生被捕。就以上演講對話和行動方面,可進一步推斷,法政專門的學生在整個遊行中表現較有組織,亦較為理性,部份甚至未有參與曹宅的衝突事件,否則不可能沒有人被捕。
「五四運動」後,多間專門學校學生發起罷課,三名「親日派」官員被罷免。另外,當時的北洋政府政策相對地開放,事後部份學運領袖仍受政府資助出洋留學。法政專門的學生在留學後返國,有的成為法官、外交官、文化學者,而北大學生亦有成為著名文人、史學家等。
其實一場學運或遊行,過程和結果正反映着國人的文明程度,「和平示威」並非必然。歷年來,無論遊行或是學運,似乎都無可避免會釀成衝突。然而,本港年前的「七‧一遊行」,五十萬港人充份表現了「和平示威」和法治精神,與當年「五四」遊行的法政專門學校學生不謀而合。「五四」至今,從歷史得知,中國一個世紀前,已有學運精英率先了解到文明和法治。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